- 该怎样保护企业“不能说的秘密”
-
人工智能VS知识产权!该怎样保护企业“不能说的秘密”——守护的不只是技术秘密,更是中国创新的火种。
从AlphaGo到ChatGPT再到DeepSeek,人工智能展现出足以撼动世界的惊人潜力,也预示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然而,人工智能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与自主学习能力,极大提升了信息生成与利用效率的同时,也对商业秘密保护提出了新挑战。
为促进创新资源的有效集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6月17日下午,上海市科协以“企业商业秘密保护能力提升服务月”为契机,聚焦科技服务业,举办“智链赋能,人工智能与商业秘密保护实践”专场活动。来自高校、公安、法院、企业的各领域专家齐聚一堂,聚焦科技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商业秘密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开启一场科技与法律深度融合的对话。
高质量科技服务业 守护创新的澎湃之火
没有安全保障的创新,就像没有地基的摩天大楼。“科技服务业在科技创新全链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既是成果转移转化的‘粘合剂’,又是科技与产业跨界融合的‘催化剂’,也是科技与经济创新要素流动的‘加速剂’。”上海市科协学会学术部(科技创新服务部)部长、二级巡视员潘祺表示,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对科技服务业的关注度在不断的提升,要求科技服务业不仅要进一步提升对GDP的贡献率,同时要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年5月,上海最新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强调“强主体、补链条、改机制”,从供给侧、需求侧、环境面三个方面,推出了16条举措,共计39项任务的“改革组合拳”。“科技服务业,看似只是不起眼的‘配角’,却如毛细血管般渗透于我们科技成长的方方面面,是支撑一流创新生态的关键一招。”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科技创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金爱民提出,伴随着科技创新链的加快重构,现代科研范式的深刻变革,科技服务业也正经历着快速发展,已形成了研究开发、检验检测、科技咨询、技术转移转化、概念验证与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科技数据与信息、科技人才培训等多元业态深度融合的新格局。“稳增长并不是科技服务业的主要目的,我们更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强化科技服务、匹配服务主体来提升整体的创新生态。”金爱民表示。
“黑”算法迷雾重重 企业商业秘密保护何其难
人工智能的崛起伴随着一个核心矛盾:模型的能力越强大,其内部机制越像“黑箱”。开发者能输入提示词并看到输出结果,但中间的决策过程如同迷雾。“这种不透明性不仅阻碍技术进步,还引发安全隐患——模型可能‘幻觉’虚构信息,或被诱导输出有害内容。”上海联通人工智能首席AI科学家胡超表示,无论是面向知识产权保护,还是金融产品,亦或是自动驾驶,当前的技术仍存在一定的漏洞与风险。
想象一下,你辛苦调教的AI大模型成了泄密工具,模型数据被恶意投毒,商业秘密被“提示工程”泄漏,这可不是个人隐私的“人肉开盒”那么简单,而是直接动摇企业命脉的“灭顶之灾”。在AI驱动的商业战场上,安全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存的底线。
“知识产权作为科技服务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人工智能技术泛滥的时代,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春明表示,如今的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内容生成式技术,简而言之,“机器也能搞发明创造”。他提出,由于大模型大量采用开源模式,必然会导致商业秘密保护的不足。“商业秘密保护本身就是被动保护,是一种行为规则保护,因此权利边界不清,事先难以界定,不利于在实践当中进行转化和运用。”
“商业秘密保护一直是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难点问题,它的存量大到知识产权总量的70%以上,却没有直接体现为顾客的吸引力,它的经济价值巨大,却没有一个确定的权利外观,这就决定了商业秘密保护难以得到全面梳理和重视。”上海市黄浦区市场监管局稽查科副科长韩潇表示
“商业秘密实际上主要是对秘密性、价值性以及保密性这三性的考量。”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刑侦大队大队长徐凤伟表示,部分的企业从业人员对于秘密性与保密性的认识不足,没有理清哪些是秘点,哪些能够真正称得上是非公众知晓范畴。据他介绍,在公安领域,有两类高发商业秘密相关罪名——一个是企业侵犯商业秘密,还有一个是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AI领域的特点就是数据算法深度绑定,技术溯源难度较高,对于公安机关而言,我们的侦查难点就在于证据的固定比较困难。同时,损失认定也是一大难点,未商业化的模型价值需要我们研发成本进行审计,否则难以立案,然而现在的市场价值波动较大,对于估值造成巨大困难。”
新时代商业秘密保护 矛与盾之间的顶级博弈
当AI既能成为刺穿商业秘密的“毒矛”,又能化作守护核心资产的“坚盾”,技术与人性的博弈,已进入生死时速的深水区。
大到世界五百强企业,小到街头的一个路边摊,商业秘密无处不在。企业商业秘密作为重要的知识产权,是创新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性资源,也是不少行业、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正如韩潇所提出的那样,商业秘密保护并不是藏着掖着,而是可以通过区块链存证、分解、加密等现代化的手段强化科学防护。
在中国香港和菲律宾上线全球首个区块链跨境汇款;在浙江上线全国首个区块链医疗电子票据;和上海华山医院推出全国首个区块链电子处方……蚂蚁区块链马不停蹄地落地不同应用场景,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对未来商业模式的一次革命性探索。“区块链是一个很好的技术,在不接触商业秘密本身的情况下,能够让信息‘有迹可循’,这样对于估算也好,鉴定也好,就可以‘有的放矢’了。”蚂蚁链科技上海知识产权总监沈晓东表示,尤其是科技型企业,每天都有大量信息流动,如何固定证据?如何证明在某个时间点里的东西是你的?这些都是多数人在维权追溯时会遇到的难题。“企业对于商业秘密保护不敢做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不懂,二是怕代价太高。而现在,我们有了区块链这样的技术,在这个产品中我们又做了大量的模型训练,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件事,让全社会养成日常管理和留存商业秘密的习惯,在日后可能出现的维权过程中,能够第一时间收集到相关的信息。”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的价值,未经转化的科技成果实际上就是最大的损失。”在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技术调查室主任何渊看来,在这个百年大变局之下,我们更需要的实际上还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创新。他始终认为,开放的数据本身属于共享型的数据资源,而数据权利的保护更多应是对数据产品的保护。“正确界定请求保护的商业秘密权利的边界在商业秘密保护中至关重要。”何渊表示。
在这场人工智能时代商业秘密保卫战中,人才是最稀缺也最强大的武器。“我们的理工科学生,尤其工科学生在大二到大四以后,基本不学法律,学的全部是技术。”上海宝山上大通用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华子恺坦言,如今的科技人才很多都是“法盲”,科技成果一旦走出封闭的实验室之后不免落入“俗套”。他呼吁高校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教育,增设相关课程。“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版图和创新土壤还是要靠几代人努力来培育。”
“对于我们企业,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企业来说,商业秘密是创新发展的核心内生力。本次活动不仅主题新颖,更是贴合当下企业的实际需求。”在场企业代表纷纷表示。正如潘祺部长所言,AI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爱——对创新的热爱、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这场讨论并不是终点,而是护航每一颗创新火种的起点。
(来源: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