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金会动态 >>
  • 我们的星海征程永远在路上
  • 2025年4月24日,不仅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更是“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5周年。就在这一天的17时17分,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也奔赴苍穹……

    回首漫漫征途,这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星际接力,不仅铭刻着中国航天的辉煌足迹,更赋予此次太空任务深厚的历史厚度与崭新的时代内涵。正是这中国人的执着与坚守,让“九天揽星河”不再只是想象。

    此次出征太空由指令长陈冬带领2位新晋航天员陈中瑞、王杰执行,这次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5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5次飞行任务。3人计划将在轨驻留半年,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舱外任务。

    上海“姿态”始终斗志昂扬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窗口,上海不仅见证了神舟系列的历史性时刻,更以雄厚的航天产业实力和创新成果,为今年的中国航天大会注入“硬核”科技底色。

    上海作为中国航天产业的核心枢纽,2024年累计参与发射运载火箭68次,创下历史新高,并首次实现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启用。在商业航天领域,上海已形成年产50发商业火箭、600颗卫星的批量化制造能力,以“上海星”“上海箭”为目标,构建了覆盖研发、制造、发射、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

    在“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上,会场里集中展示嫦娥五号、嫦娥六号的月壤样本,以及“千帆星座”组网卫星的阶段性成果。这一“星座”正是由上海企业主导建设的。该计划分三期部署超1.5万颗卫星,目前已发射三批组网卫星,2025年将面向全球提供智慧农业、应急救灾等领域的空天一体化服务。

    此外,上海松江的G60卫星数字工厂采用脉动式生产线,单颗卫星生产周期缩短至1.5天,年产量达300颗,展现了智能制造对航天效率的革命性提升。

    致力于打造全球航天合作标杆

    上海航天产业的国际化布局与协同创新生态也成为此次航天大会热议焦点。以垣信卫星为代表的240余家航天企业,不仅在国内实现“火箭-卫星-终端”全链条覆盖,更与巴西、中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开合作。例如,2024年与巴西签署的卫星服务协议,标志着“千帆星座”正式进军海外市场。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作为航天创新的“新光带”,通过“联盟+基地+基金”模式,聚集了格思航天等头部企业,推动卫星智能化联合体与民用航空产业链深度融合。2024年,该区域GDP占全国6.63%,进出口总额占比13.01%,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凸显。

    活动上,上海市还宣布将新增10家商业航天重点企业,目标到2025年空间信息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进一步巩固其全球航天产业高地的地位。

    2025年,天问二号小行星探测、中意电磁监测卫星等任务也将陆续实施,而上海的商业航天产能与技术创新,将持续为载人登月、星际探索提供支撑。正如神舟二十号乘组即将开启的太空征程,上海正以“链式服务”与“全球合作”的双轮驱动,吹响了迈向深空的号角,不断书写着中国航天的新篇章。


    (来源: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