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探AI赋能人文社科新未来
-
从ChatGPT到DeepSeek,人工智能进入爆发式发展阶段,正在重塑人类社会。面对科技浪潮,人文社会科学如何应对?在3月1日举行的2025人文社会科学智能大会上,复旦大学发布了国内首部AI与人文社科结合领域的全面报告《未来已来——人文社会科学智能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对这一重大命题做出回应。
该《蓝皮书》由复旦大学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牵头,联合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和德勤中国共同编写,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蓝皮书》云集了53位学者,历时1年时间筹备,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AI与人文社会科学深度融合的关键挑战、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前沿进行了全面梳理。
全书分为理念、方法和应用3个篇章。理念板块聚焦范式变革,探讨了数据与机理双驱动的人文社科研究范式变革、复杂社会系统仿真赋能科学决策、人工智能用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AI for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AI4SSH)的数据创新与规范,以及AI4SSH的关键算法与模型。其中,以“模仿”为目标的机器学习和以“模拟”为目标的计算模拟两大技术取向是该书亮点之一。方法板块聚焦方法创新,分析了AI4SSH研究前沿趋势、计算社会科学和AI时代舆论与教育研究的关系、AI赋能的群体行为仿真与预测,以及AI时代的经济金融研究与预测。该书不仅从社会维度挖掘社会运行内在机理,也从人文维度揭示文明演进的内在规律。应用板块则将视野投向更广泛的产业应用层面,研究AI赋能的产业变革与展望,以及AI赋能的企业智能决策与效率变革。
《蓝皮书》指出,在AI赋能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进入了数据和机理双驱动的第五范式,极大地拓展了研究对象的广度、机理分析的深度,以及科学发展的速度。
“人文社会科学的复杂性与自然科学有着非常大的不同,自然科学往往是基于客观法则,是可验证的;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类行为,规律规则相对弱,验证难度也较大。”《蓝皮书》主编之一吴力波说,《蓝皮书》关注的就是如何能够通过人工智能对社会复杂系统的内在特征进行解构,对于各类主体间复杂关系进行刻画,从而更好地进行预测以及部分的证伪。
(来源: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