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侧记
-
“DeepSeeK的火爆值得我们骄傲,而更多上海科技企业也早已迎来了自己的DeepSeeK时刻。”上海立芯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陈建利说,“因为赛道不同,科技企业的DeepSeeK时刻也有着不一样的特点。比如,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人工智能领域,中国科技企业在短时间内走到了引领位置。而我们作为一家EDA软件研发企业,开局就要面对卡脖子、大幅落后的情况,在经过了20多年的追赶之后,才获得了突破。”
作为2月26日举行的“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的演讲嘉宾,陈建利毫不吝啬对于上海科技创新创业环境的赞美:“感谢上海包容我的一切,让我这个没有留洋经历的本土人才,能够圆我20多年来的梦想——打破中国自研EDA软件的空白。”
源于坚持,见于赶超。“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是由市科技工作党委、市科委主办,面向全球创新创业团队和企业的综合性赛事,已连续举办13载。大赛总决赛从万余家报名企业和项目中,经过初赛、复赛、预决赛,最终脱颖而出16家硬科技细分赛道优秀科技企业,现场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其中,硅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获得小微组一等奖、上海橙科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获得成长组一等奖。
“20年,只专注一件事”
EDA是集成电路设计的软件工具,属于整个集成电路产业的上游高技术环节。EDA可以大幅度提升芯片设计效率,过去一直被少数几家国际巨头公司垄断。“从攻读硕博士到成为大学教授,我只专注在一件事情上,那就是用数学的方法研究芯片布局问题。”陈建利说,在20多年的坚持不懈之后,他首先在科研上取得了突破:54年来首位获得DAC(数字模拟转换器)最佳论文奖的中国大陆学者,首位连续3年摘得国际计算机辅助竞赛第一名的中国大陆学者……
2020年,陈建利创办立芯软件,并迅速获得国内大公司的风险投资。“如今,我们利用自己的数学模型构建了EDA核心——数字电路设计全流程工具,已经能与国际EDA巨头扳扳手腕了。”陈建利充满自豪。
瞄准产业卡脖子领域,多年坚持不懈取得突破,这似乎是上海科技企业并不显山露水却至关重要的DeepSeeK时刻。硬核、颠覆、前沿,则是上海科企锻造的内生新动力。
在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里,“RNA杀虫剂应用于田间”榜上有名,而获得总决赛一等奖的硅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早已深耕于该前沿领域。“想象一下,RNA生物农药就像孙悟空拔下一根毛,变出千军万马精准打击害虫。”公司创始人唐雪说,“我们在国内率先实现了RNA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的规模化生产,并获得全球首个RNA杀菌剂和中国首个RNA杀虫剂的测试登记。这一切的背后,是我们在上海的科研土壤里扎根成长。”
从生物医药到集成电路、从人工智能到新材料,上海科技企业的“创新内功”愈发浑厚。
“上海是成长的优渥土壤”
“上海的创新创业环境,是我们成长的优渥土壤。”陈建利说,公司在2022年首次参加“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就拿下了全国总决赛成长组二等奖的优异成绩,“通过大赛,我们得到了政府、市场、资本的关注,加速了企业的发展。”
陈建利还感激上海高校对于教授科技创业的鼓励态度和宽松氛围:“我现在公司里工作,而人事关系还在复旦大学。作为复旦大学的教授,我开设了一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数学方法》的课程,希望能为中国培养更多EDA开发人才,彻底打破这个卡脖子领域。”
构建“科技创新初创企业的最佳首选地”,打造科技创新创业的热土,是上海多年来沉淀形成的底气。作为上海市乃至长三角区域各类“双创大赛”的领路者,“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在过去13年里,助力盛美半导体、泰坦科技、和元生物、宏力达信息等一批科技创业明星企业成长,向超过1.7万家优质企业提供20亿元创新资金资助。
紧扣科技创业发展规律,紧贴科技产业市场需求。大赛持续擦亮“创业+资本”的核心属性,首次引入了“以投代评”机制,69家由上海未来产业基金、上海科创集团、科创母基金等国有资本及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推荐的52家企业获得创新资金支持,立项率达75%,是平均立项率的3倍。
同时,大赛化身为功能平台,汇聚多方资源,助力科技企业发展。大赛将头部企业、高质量孵化器、创投平台等纳入大赛范围,从而提升赛事影响力。在总决赛举行的生态合作伙伴共建仪式上,11家机构成为大赛服务科技企业的新“助力”。
(来源: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