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磨一剑,创新谱新篇
-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如今,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已走过十年征途——国产大飞机C919从虹桥机场首航、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自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启航、“天舟”“神舟”“羲和”“祝融”等一批国之重器不断上新……一张张闪亮的前沿科技“名片”从黄浦江畔走向世界。
十年追光。现如今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进展如何?如何刻画城市科创基因?未来上海科创又该如何迈向“全球影响力”之路?
勇立潮头,科创之路结硕果
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海勇争先、走在前,在中国科技创新“长征路”上频传捷报。
10年来,上海加快建设战略科技力量。在沪国家实验室进入高质量建设运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大力开展使命导向管理改革试点,科技领军企业与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发展,创新活力不断激发。例如,浦芯未来互联网技术研究院发布Web3.0分布式操作系统架构,有力支撑国家区块链网络建设和航贸数字化;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成立半年已吸引集聚包括菲尔兹奖获得者在内的国际化科学家团队;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围绕气象、生命、物质科学等领域,开发“伏羲”“女娲”等大模型取得关键性突破。
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上海全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平台建设等重大任务,优化政策供给,以市场应用带动产业迭代创新发展。攻坚“硬科技”,首批7家孵化器建设成效日益凸显,加快打造科创“核爆点”。在科技成果转化三年行动方案的成果赋权试点改革下,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一步提升。2023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4850.21亿元,创历史新高。
在区域合作与国际交流方面,上海致力于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网络,积极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长三角三省一市签订加强基础研究合作框架协议,建设首批12个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并与近20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合作备忘录,建设6家国家级、39家市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瞄准风口,科技人才“挑大梁”
在享有“中国硅谷”之誉的张江高新区内,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建设成立于2013年的上海科技大学正源源不断为国家创新发展输送一批又一批从事科学发现、高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创业的拔尖人才。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小规模、国际化”原则,这所“年轻”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瞄准基础研究前沿领域,推动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在光子科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能源科学等重大创新领域积极布局。截至2024年9月,学校在CNS及领域代表性期刊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1600余篇,专利许可合同金额也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在上科大的多学科人工现实工作室(MARS)里,一个巨型球状的穹顶光场格外夺目。据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许岚介绍,这个硕大的光影球体拥有2000多个灯珠和60多台相机,可仿真模拟现实世界的所有光景。“今后,这套系统将为电影特效的高精度三维重建、重打光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穹顶光场内,全国首台引进的高智能机器人模型“索菲亚”正静静地观察着每个来访者。“如果你站在‘索菲娅’面前,你会发现她的眼睛会追随你而动,会模拟人的表情与寒暄方式,非常逼真。”许岚说道。
此外,上科大还承担着多项国家大科学装置项目,打造国之重器。“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是“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优先启动项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具有更高的亮度、更短的脉冲结构和更好的相干性,具备纳米级的超高空间分辨能力和飞秒级的超快时间分辨能力。”大科学中心/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双聘教授欧阳峥嵘介绍道,“该装置将成为未来十几年世界上仅有的三台高性能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之一。”
剑指未来,打造更优创新生态
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的上海,大到政府决策,小到企业战略,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已成为一种习惯,科创亦是如此。
凡是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的地方,必定拥有生命力旺盛、根植力强的创新生态。现如今,科技含量已成为上海经济韧性的“底气”,而要进一步增强“底气”,就需要不断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的修订实施,进一步激发各类主体创新动力和活力,加速创新要素配置和流动,营造敢为人先、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展望未来,上海将继续深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和人才联合培养;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和培育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持续强化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浦江创新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作用。“一出机场,就到国际人才港”“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热带雨林”式生机勃勃的创新生态将结出更多“科创之花”。
从灯火通明24小时与世界链接的张江实验室,到黄浦江畔陆家嘴林立的写字楼;从徐家汇的西岸智塔,到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从普陀打造“中华武数”,到杨浦营造“科创秀带”……各种科创元素的密集交汇,频频见诸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十年启新再出发,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之路上,上海从未止步。
(来源: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