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金会动态 >>
  • 如何唤醒“沉睡”的发明专利?
  • “基础研究中的创新性成果并不简单等同为生产力。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低,并不是由于政策扶持不够、企业创新意识不足、成果需求不旺等因素导致的,而是由于成果和市场之间的‘桥梁’不够坚固,转化环节和链条还不够完备。”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司徒国海首次履职的目光聚焦科技创新,“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帮助企业更准确地向科研机构、高校提出需求,更好、更快地推动先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让“有货无市”的专利与企业需求高效匹配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下称《调查报告》)指出,我国高校发明专利实施率为16.9%,其中产业化率仅为3.9%;相对而言,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其中大、中型企业的发明专利产业化率都超过50%、小型企业为45.3%,即便是微型企业也有22.0%。

    司徒国海分析,高校和科研单位专利产业化率较低的原因,不是专利的技术含量不够,也并非专利技术前景不乐观;而是因为高校和科研单位产出的新技术成熟度不足,难以实现产业化。目前,高校和院所的专利权人与企业的需求匹配度不高。一方面,存在大量“沉睡”专利,“有货无市”;另一方面,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很多企业面临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对新的产业技术需求旺盛,但是获取渠道有限。而高校拥有的产学研发明专利的产业化率为17.8%,远高于3.9%的平均水平。“这充分说明两侧充分匹配的高效能。”

    建议:在已有的“揭榜挂帅”机制的基础上,加强技术供需平台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产学研能级。例如,可以借鉴和推广上海技术交易所InnoMatch全球技术供需对接平台的使用以及成功建设经验,建立全面、及时的供需发布与检索平台;探索建立技术供需信息的 “单盲”发布机制。

    加强从1到10 “中间阶段”项目支持力度

    调研中,司徒国海发现,专利产业化“中间阶段”链条不完备,对接两头的中间阶段有所缺失,专利产业化链条处于断裂状态。有相当部分没有得到实施的发明专利的创新性很强,具备实施和转化的潜力;但是,由于技术成熟度不高,无法直接转化成技术产品。“通常一项创新性技术从取得原理突破和实验验证到产业化落地,中间仍然需要持续多年、不断优化迭代的研发过程。但这个过程的研发不应该由高校和院所的专利权人来承担,而目前大多数中小微企业也不一定具备相应的研发能力。”

    建议:加强从1到10这个“中间阶段”项目的支持力度,优化人员评价机制。引导政府主导的产业基金、社会资本更多支持中间阶段项目的投资,支持中小微企业承担和参与国家科技项目。对于从事中间阶段技术研发的人员,探索建立以技术和产业贡献为导向评价机制。

    尽快扭转专利产业化高端专业人才缺乏局面

    《调查报告》指出,48.7%的企业专利权人反映,“缺少高端专业人才”是制约企业专利产业化的最主要原因。对此,司徒国海认为,这样的高端专业人才包括技术经纪人和创新技术产业化专业人员等,要能沟通供给侧和需求侧,既能快速掌握自己专业领域发明专利的技术和原理,作出成熟度和实施价值的研判;又能对接企业需求,并实施或指导完成专利技术的产业化研发。

    建议:加强发明专利产业化高端人才培养体系。以项目和实践培养包括技术经纪人和创新技术产业化专业人员等在内的专利产业化高端专业人才,畅通其职业和职称发展通道。

    推动建立能够有效嵌入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

    《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有42.7%的小型企业和高达48.9%的微型企业反映,在专利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缺乏资金、设备或场地”等困难,比大型、中型企业高出 20 多个百分点。针对由此带来的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等难题,我国需要加快建立技术要素市场体系,完善科学技术创新资源配置。

    司徒国海认为,要想尽快建设该市场体系,加快推动建立能够有效嵌入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是关键。而这一新型研发机构,则要具备研发、转化、孵化和产业赋能等功能。

    建议:在组织机制上,新型研发机构要加大对产业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包括改变科研项目的立项和组织实施方式等。尤其要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科技项目,大力培植企业内的科技资源。要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通过联合企业设立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移、中试熟化的机构,并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奖励机制,引导科研人员、资本和科创服务人员发挥专长,协同合作。